新时代 新兵团丨沙漠有多大,绿色事业就有多大

作者: 刘美惠子 马军权 来源: 兵团日报 日期: 2022-07-12

在沙漠里种树,究竟有多难?

护林员王先华用22年的时间作了回答。

从二师三十一团团部出发,朝东北方向行进约3公里,穿过农田和防护林,记者来到王先华居住的地方。

刚过小暑,气温攀升,燥热难耐,但记者来到王先华的小院时,却感到一阵清凉扑面而来——深深浅浅的绿色是这里的主色调。

胡杨高大、沙枣苍郁、红柳茂密……190余万株生态林木在这里自由生长,绿意纵情蔓延。

听到汽车的响声,一位肤色黝黑、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忙从屋里走出来招呼记者。这就是护林员王先华了。

风沙在王先华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穿着一身洗得有点变色的旧衣服,脚上的布鞋边沿也磨出了毛边。跟记者聊天时,王先华有些腼腆,但一谈到生态林,眼睛里就透着光亮。

“先去林子里看看吧。”

一个塑料桶、一把铁锹、一架望远镜,这是王先华的全部装备。跟随着他的脚步,记者登上了一座31米高的瞭望塔,王先华为它起名“守望”。

“这座塔是三十一团的最高建筑,站在顶上可以清晰地察看生态林的状况。”站在围栏内,王先华向记者介绍,“现在看到的就是库木塔格沙漠,团场的南面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团就处在这两大沙漠的夹缝之间。”

从塔上俯瞰,沙漠和防护林一半苍黄、一半翠绿,防护林边缘不少新种的树苗渐渐染绿了沙漠。

上世纪90年代,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每年春夏之交,都要经受大风、沙尘暴等灾害10次以上。沙尘过后,万亩棉苗折损大半,周围都被厚厚的沙尘覆盖。

向沙漠进军!三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扛起铁锹、背起树苗,接续向大漠深处挺进。

沙漠干旱少雨,树苗极难成活,怎么办?三十一团引入节水滴灌技术,有了水,树苗扎下了根,茁壮成长。

从2000年开始,三十一团在团场边缘种下长11公里、宽200米,总面积3300亩的生态林,成为一道有效遏制两大沙漠合拢的绿色屏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王先华和妻子开始扎根在这里,这一守就是22年。

“我那时候想,要守好树、种好树,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团场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王先华说,这片生态林是团场最宝贵的资源。

三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财富说,三十一团始终秉持生态立团的理念,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同时,三十一团积极落实林长制,每一名干部职工群众都是绿色的守护者。2018年至今,团场人工林面积从25600亩增加到29000亩,森林覆盖率达34%。

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三十一团已经形成了生态林、经济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5道绿色屏障,层层护卫着这片美丽的家园,创造了万亩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团场干部职工群众不但向沙漠要绿色,而且还向沙漠要效益。

王先华一边走,一边认真观察着每一棵树的长势。他指着一片矮小但生长旺盛的植株向我们介绍,这是三十一团今年种的1000亩梭梭和四翅滨藜,相比胡杨、沙枣,它们更耐旱、更耐盐碱,根部还可以嫁接肉苁蓉,预计每亩地的收益有1500元左右。

“现在环境比从前好了很多,但这并不是终点。”王先华说,团场护林员队伍逐年扩大,从10年前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29人,越来越多的人挑起了保护生态的担子。

“三十一团边上的沙漠有多大,我们的绿色事业就有多大。”他笑着说。

种一树,成一片,荫一城。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团场干部职工群众一起守护着这片绿,这片绿也拥抱着三十一团。

韶光正好,未来可期。三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正以聚力建设美丽兵团、自觉当好生态卫士为目标,继续向沙漠挺进,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一键分享:
周倩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