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走出兵团看发展|探寻延安的“红色密码”

作者: 邵文杰 赵优 李和平    来源: 兵团日报    日期: 2023-04-24

  红色主题演出《延安 延安》场景(摄于3月20日)。如今,在红色旅游景区观看红色主题演出,成为不少游客前往延安旅游的“标配”。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玲玲 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摄于3月20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玲玲 摄

  四月的延安宝塔山,春风浩荡。

  日前,兵团日报记者从天山脚下来到延河水畔,探寻延安旅游业发展的“红色密码”,为兵团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宝塔山脚下,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车流不息。

  历史的长卷,延安曾经作答——

  时光拨回到1935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关头,落脚延安的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延安时,解放全中国已是胜利在望,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性转折。

  自此,延安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词。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和流淌着浑厚的红色基因,它已然成为一段光辉的岁月,一种理想信念的象征,一座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丰碑。

  奋进的时代,延安继续作答——

  近年来,延安把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拉内需、激消费,保增长、惠民生的重要途径和决胜未来的第一资源、第一产业来抓,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寻找历史的答案。

  百草复绿,又是一年春光。

  兵团虽在千里之外,却与延安血脉相连。对于从南泥湾走来的兵团而言,红色文化是兵团旅游最大的特色,也是兵团旅游最亮的底色。推进兵团旅游业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启示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夯实红色旅游发展基础

  春光和煦,天气转暖,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陈设如昨。两边墙上悬挂着6个“V”字形旗座,旗座上各插着4面党旗。

  “这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V’字形旗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大礼堂内,几名来自辽宁的游客认真听着讲解,看着主席台和一排排木座椅,耳边似乎回荡起了党的七大开幕时的掌声……

  多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一直坚持把文物保护与修缮作为旧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革命文物修缮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不改变革命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说。

  在延安,像杨家岭这样的革命旧址共有445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73件,它们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是激发干部群众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也是延安发展红色旅游的“根基”。

  “我们将文物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区挂牌成立文物局,加强机构及人员配备。”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进一步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延安出台《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编制《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为保护利用提供法规依据;实施单点保护和整体保护,推进鲁艺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南泥湾等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整体展示,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6个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延安成为全国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对于延安来说,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以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为目标,当地完成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等4处基本陈列布展和中央党务委员会等27处旧址的复原与辅助陈列,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做到见物、见景、见史。

  杨家岭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里,小小煤油灯见证了《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的诞生;枣园革命旧址周恩来旧居寝室内,一辆纺线车安放在墙角处,反映出大生产运动的轰轰烈烈;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朱德用过的公文包、浦化人的“七大”代表证等文物,讲述着生动感人的革命历史……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延安各革命旧址、纪念馆吸引着一批批寻访者前来探寻红色故事,解读其中蕴含的“精神密码”。

  鉴往事,知来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延安南泥湾的屯垦奇迹和红色血脉,在数千里外的戈壁荒漠延续。

  几十年来,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创造出改天换地、沧海桑田的传奇。栉风沐雨、筚路蓝缕间,革命先辈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革命遗存如星辰缀满广袤大地,它们承载着兵团人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更是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

  然而,就目前来看,兵团的红色旅游资源仍局限在数个场馆,亟需对旧址、文物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开展系统研究。对此,兵团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通过它们激活红色记忆、讲好兵团故事,为兵团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启示二:坚持红色旅游创新,增强新时代红色文化吸引力

  《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红色旅游客群中,90后、00后人群占比达到51%以上,红色旅游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红色旅游如何“圈粉”年轻人?从延安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来看,游客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下,拘泥于遗迹、旧址、博物馆发展红色旅游、拉动文旅消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玩法。

  “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延安加大文旅招商力度,组建文旅招商专班,引进有实力的头部企业,打造出一批文旅综合体等高质量项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介绍,“十三五”期间,延安市投资600多亿元规划实施圣地河谷·金延安等“六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南泥湾红色小镇、延安红街等红色旅游项目,启动延安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有力提升和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提高了红色旅游展示水平,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尝一尝黄米饭承载的延安味道,听一听红色家风馆里的动人故事……如今,在参观革命旧址之余,游客们总会前往圣地河谷·金延安享受悠闲时光。这个由陕西旅游集团打造的项目,集文化艺术博物馆集群、文创主题院落、老字号美食街区、都市休闲生活等业态于一体,满足市民和游客吃、住、行、游、娱、购一站式需求,该项目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这里的民宿我都挑花眼了,陕北本土文化元素与现代雅致生活完美融合,很有品质,体验非常棒!”广东游客李莹在延安旅游期间,并没有选择连锁住宿品牌,而是选择圣地河谷·金延安的民宿,感受不一样的延安。

  2021年,延安红街开街,宝塔山下再添红色旅游新名片。灰房瓦、坡屋檐、窑洞脸、黄泥墙,1.5公里长的街区打破红色景点传统形象,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高度还原延安古城风貌,开街当日游客量就突破26万人次。

  走进延安红街的再回延安体验馆,馆内没有设置座位,观众全程“走着”看表演,在行进中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光辉岁月。当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在你面前倒下,当那面红旗顽强地飘扬在你的眼前,眼含热泪的游客已不仅是观看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如今,在革命旧址聆听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去圣地河谷·金延安、延安红街等红色街区放松休闲,欣赏《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再回延安》等红色主题演出,购买“红色珍邮”“窑洞相框”等文创产品,成为不少游客到延安旅游的“标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红色资源。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兵团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功能,充分彰显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价值。

  解决了红色旅游“有没有”“缺不缺”的问题,还需面对“好不好”“精不精”的课题。下一步,兵团应着力对接游客需求,强化项目支撑,打造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特色知名旅游城镇和休闲街区,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强餐饮、住宿、演艺、旅游商品等供给,形成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的兵团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激发红色旅游潜能和动能,推动兵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启示三:拓展红色旅游外延,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王震将军的这首诗充分诠释了兵团光荣的革命史。

  走过革命的烽火岁月,作为兵团精神的血脉源头,南泥湾正凭借红色旅游资源走上发展快车道,实现从革命热土到发展热土的转变。

  南泥湾党徽广场上,高13.8米的巨型红色党徽雕塑下游人如织。远山青翠,农田肥沃,当年“陕北好江南”的美景扑面而来。如今的南泥湾,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依托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旧居、中央垦区政府旧址、金盆湾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延安炮兵学校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南泥湾在红色教育培训产业上开篇破题,深入对接河北中斑集团、延安旅游集团等企业,启动实施九龙泉、水围沟、大生产风貌街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建成南泥湾教育基地南北校区和金盆湾青少年研学基地,成立南泥湾红色文化培训有限公司,前来南泥湾“补钙铸魂”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

  旅游越红火,群众越参与;群众越参与,旅游越红火。

  借着旅游开发的契机,南泥湾深处的马坊村引进华润集团项目扶持资金,建起米兰花酒店、1938精酿坊、南泥湾1号民宿以及现代产业示范大棚,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民宿客栈和餐饮产业。

  窑洞、土炕搭配现代生活设施,“成庆民宿”的客房里,黄土高原的浓郁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民宿老板高成庆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两年前,高成庆看到游客越来越多,萌生出开民宿的想法。“游客觉得我们这里有特色,我干脆把闲置的2口窑洞和2间平房改造成民宿,旅游旺季的时候能挣不少钱。”高成庆还计划把家里的4口老窑洞也改造成民宿,接待更多游客。

  马坊村的故事在山山峁峁间延展。宝塔区万花山镇佛道坪村、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也在深度挖掘红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让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今,延安旅游早已万紫千红。

  近年来,延安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延安城区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带,以黄帝、黄河、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区,绿色生态旅游区,“中国红谷”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旅游区为主要内容的“一核五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旅游板块从“红色”向“多彩”延伸,走出了红色旅游带动全域发展的路子,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到延安旅游,不再是看一回风景、拍一张照片、吃一顿饭,而是从山间到河边、从城市到农村、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的深度体验,这也让许多延安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华丽转身。

  与延安相似,兵团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除了红色军垦文化,还有历史文化、边疆风情、草原生态、沙漠体验、绿洲农业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兵团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点。兵团应充分发挥红色军垦文化旅游的引擎作用,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农业观光、研学旅游、康养体验等融合,走出符合兵团特色的外延式红色旅游发展道路,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效益,进而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就业创业,将红色资源变成致富资源。(邵文杰 赵优 李和平

[责任编辑: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5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