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阿勒泰市阿苇滩镇,花草树木与远山、河流、草场构成了一幅醉人的图画。
8月26日一大早,牧民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哼着歌开着小轿车赶往阿勒泰市,商谈牛羊育肥合作事宜,中午返回后又开着小卡车拉运饲料。大概下午6点多的时候,他驾驶大货车把出栏的羊送去销售点。
“‘阿爸’没来前,我只有一间破屋子和几只瘦羊羔,如今家里光车就有3台呢。”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口中的“阿爸”,就是马殿英。
马殿英对待哈萨克族牧民,不管认不认识、关系近不近,谁有困难就去帮。草原的风拂过四季,传颂着无数个与马殿英有关的动人故事。
“他这些年帮的忙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额尔齐斯河是阿勒泰地区各族群众的母亲河,马殿英的三个孩子都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在他们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对牧民很“大方”,他的胸怀就像额尔齐斯河一样宽广。
马殿英的二儿子马永国8岁时,常看见父亲下班后,扛着买来的木板回家做椅子板凳。十多天后,椅子板凳做好了,再刷上蓝色油漆,好看又实用。牧民来到家里,见到这些椅子板凳,眼神里满是喜爱。
“拿走!”马殿英手一挥。这以后,陆续有牧民来要椅子板凳,马殿英做了送,送了做。
对此,妻子董绍芳有些不解,但很快就释然了:那时,谁家过日子都不易,这些小物件,老乡们喜欢就好。但渐渐地,她越发地疑惑了。
牧民们从山上、草原骑马来到北屯购物,到了中午,像约好了似的都来马殿英家吃午饭。有些董绍芳认识,也有很多牧民她不认识,一屋子牧民热热闹闹地坐着聊天。董绍芳则忙着把家里的面粉倒进盆,生火做饭,炸土豆片。常常忙完后,上班时间也到了,不仅孩子们常常顾不上吃饭,她自己也得饿着肚子去上班。
上世纪70年代,十师没有一条柏油路,牧民们一路到北屯来,土路上的沙尘漫过脚脖子,牲畜呛得打喷嚏。马殿英自告奋勇帮助修柏油路,经常凌晨四五点出门,深夜才回到家。一天深夜,马永国跑到工地上找未归的父亲,发现父亲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满脸都是被汗水冲出的一条条泥痕。
从奠基,到填砂、铺沥青,马殿英自己掏钱购买部分物资,又动员100余名青年义务劳动,大家风风火火干了一年,修建起了十师第一条柏油路。
此后,十师建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自来水工程、额尔齐斯河上第一座简易木桥等,马殿英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授先进生产技术,让牧民学会种菜种草种果树,马殿英自费买来工具、种子、肥料、割草机,发给大家。偏远牧业点未通电,他又买来电线,请来工人栽杆、拉线,架起从北屯到牧业点的“光明线”,为牧民买来牧业点上的第一台电视机。“他这些年帮的忙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牧民热克拜·吐鲁提感慨地说道。
一件件、一桩桩,总也帮不完、忙不完,马殿英的工资几乎月月光,马永国的球鞋被脚趾头顶出了洞也没钱买新的。
董绍芳问:“你这是图个啥?”马殿英说,守边的牧民困难比咱多,共产党员不去解决谁去解决?慢慢地,董绍芳理解了他,默默地与孩子们一道支持他。
“他是我们一家三代的恩人”
在十师北屯医院工作人员加娜尔·刀敏的记忆中,自己吃过最甜的雪糕,是“阿爸”马殿英给的。
加娜尔·刀敏在阿勒泰市上中学时,为了省点路费,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一天,下课铃响了,加娜尔·刀敏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一回头,是满头大汗的马殿英。
“孩子,天太热了,雪糕化了一些,快吃吧……”加娜尔·刀敏看着马殿英,眼泪差点涌出来。“60多公里路,他就那么蹬自行车赶过来。怕雪糕化了,他用毛巾包着放在帽子里,自己舍不得吃一口……”
加娜尔·刀敏家有兄弟姐妹八人,马殿英把他们个个当成自己的娃娃,常常送衣送药送食物。
一次,当看到加娜尔·刀敏的哥哥金恩斯别克·刀敏时,马殿英吃惊地发现,这孩子肚子鼓得像个皮球。“唉,想送医院瞧瞧,可是钱怕是不够啊。”孩子的父亲刀敏·努尔汗直叹气。
“娃娃都这样了,先别想那么多。”马殿英赶紧带着金恩斯别克·刀敏办了住院手续。这个孩子刚刚痊愈,金恩斯别克·刀敏的弟弟又病倒了,被诊断为白血病,马殿英匆匆赶来要带孩子去医院。
“你救金恩斯别克·刀敏的钱我们还没还上呢,再让你帮忙,心里实在是说不过去呀……”刀敏·努尔汗哭了起来。
“还钱的事先不说了,给娃娃治病要紧。”经过三个多月的救治,孩子还是走了,马殿英抱着他失声痛哭。
“这个娃娃走了,还有别的娃娃等着你抚养长大呢,你别担心,我帮着你。”看到刀敏·努尔汗常借酒浇愁,马殿英非常担心,每周都跑过来做思想工作。在他不断鼓励下,刀敏·努尔汗终于振作起来,搞起了养殖业,家中的牛羊越来越多。
看到刀敏·努尔汗费劲地手工打草储备饲草料,马殿英和妻子商量:“刀敏·努尔汗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割草,顾不上照顾几个娃娃,咱们买台割草机送给他吧!”
“多少钱?”“好像800多块……”“啊,这相当于你4个月的工资了……”董绍芳有些心疼,但还是从箱底掏出钱来交到马殿英手上。
当崭新的割草机出现在刀敏·努尔汗面前时,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用力拍打马殿英的肩膀。此后,刀敏·努尔汗的养殖事业越来越红火,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马殿英又帮孩子们找工作,孩子的孩子出生后,马殿英更是关爱有加。
“他是我们一家三代的恩人,我们都叫他爸爸,孩子们喊他爷爷。”加娜尔·刀敏笑着说。
“帮助我成长成家,您就是我的‘阿爸’”
多年来,马殿英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不论身份如何变化,牵挂哈萨克族牧民的心始终没有改变。
“要交学习费用了,需要买吃的用的,就去找你马叔叔。”父母曾经的这句话,让阿勒泰市阿克吐木斯克寄宿制学校党支部书记乌那尔汉·加米至今记忆犹新。
上小学时,让乌那尔汉·加米最烦恼的事情,就是父母每年要赶着牛羊转场,每次都是十天半个月。一次,天气突变,乌那尔汉·加米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孤单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时,马殿英推开他家的门,把几个热乎乎的肉包子和50元钱从怀里掏出来,硬塞进他手里。
“听说你爸妈转场去了,又下大雪,怕你饿着……”马殿英头发、眼睛、眉毛上的雪花渐渐融化,顺着脸颊流下来,乌那尔汉·加米的鼻子直发酸,心里却热乎乎的。
从那以后,父母每次转场启程前,总要叮嘱乌那尔汉·加米:“不论有什么事,先去找马叔叔。”记不清多少次,马殿英无偿为他缴纳学费、买生活学习用品,他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来从事教育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阿克吐木斯克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乌那尔汉·加米常回忆起这些经历并讲给自己的学生听。
冬去春来,孤儿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了。一个连绵雨天后,他家四处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连站立的地方都没有。
天一放晴,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拿起工具准备上房顶修补,这时,马殿英来了。
“补不成了,这房子得重新盖!”仔仔细细观察后,马殿英把袖子一撸,和泥打起了土坯。此后的每个周末,他都带着五六个青年工人前来打土坯、建房基、买椽子檩子,很快盖起了两间新房。要入住了,马殿英又提来一口新锅送给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咱爷俩一起努力,不信这日子过不好。”
解决了住房问题,马殿英又多方奔走,帮助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办理了贷款手续,赶回来30只细毛羊和两头牛。几年后,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成了有名的养殖大户。
事业有成,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很快找到了两情相悦的姑娘。结婚那天,在欢快的冬不拉声中,他带着新娘给马殿英深深鞠了一躬:“父母很早就离开了我,是您帮助我成长成家,您就是我的‘阿爸’……”
时光荏苒,巴哈提别克·木拉特拜早已有了更好的居所,但他舍不得拆掉马殿英盖的那两间土坯房,时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抚着斑驳的墙皮,讲述自己和马殿英“阿爸”的暖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