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三师四十四团十三连香菇种植基地,工人忙着采收成熟的香菇、更换菌棒。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柏成 杨倩 摄
提起沙漠戈壁,人们会联想到“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没想到有一天,在贫瘠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能长出数百万朵鲜嫩饱满的香菇。
深秋时节,“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走进位于三师四十四团十三连的香菇种植基地,探寻沙海生金背后的秘诀。
在沙漠中,数百座大棚排列整齐。从空中俯瞰,棚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辉,蔚为壮观。
“3年前,这片地还是高低不平的沙包,属于团场边缘的未利用地块,种什么都难以存活。”新疆农发集团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振江对记者说。
跟着朱振江,记者一行走进一座香菇大棚。掀开厚厚的棉布帘,凉爽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浓郁的菇香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占地5亩的高标准设施大棚。
放眼望去,8列长130米、高2米的菌棒架依次排开。一个架子又分成7层,上面摆满了长着厚实香菇的圆柱形菌棒。如今,正值第一茬香菇出菇高峰期,采菇装篮的工人进进出出忙碌着。
朱振江介绍,香菇生长期一般为25天,一个菌棒可采收4茬。目前,高品质一级鲜香菇市场均价在每公斤11.7元。十三连共建有不同规模的大棚184座,占地近1000亩,年种植香菇两茬400万棒,今年预计产量达350万公斤,产值可达2300余万元。
“在新疆的鲜香菇市场,每十朵就有一朵产自我们这里。”朱振江自信满满地说。
香菇性喜凉爽潮湿,但沙漠里的白天酷热难耐。香菇是如何在沙漠里种成的?朱振江抬手一指:“这座大棚就是控制香菇生长的‘魔法师’。”
只见大棚塑料层的顶部,盖着一层卷起来的“棉被”,这是用5层新型保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大棚保温帘,可以从外部控制光照和温度。同时,每个菌棒架底部安装了滴灌带,顶部还有喷淋设施,当气温升高时,负责管理大棚的工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便可轻松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沙漠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菇生长和品质的提升。”朱振江从靠近大棚外缘的菌棒上摘下一朵伞面有着不规则沟壑的香菇,向记者展示道,“这是香菇中的佼佼者——‘花菇’,与普通香菇相比,每公斤价格要高出近50元。在我们的大棚里,这样的‘花菇’有许多,我们生产的一级菇平均占比达60%以上。”
“作为香菇的‘房子’,菌棒的成本不低吧?”记者好奇地问。朱振江掰开一根废弃的菌棒让记者观察,只见潮湿的深褐色菌棒内,木屑、麦麸是主要原料。
“市场上一个处理好的菌棒价格在7.6元左右,我们建了配套的加工厂,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朱振江说。
设施大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依托香菇产业,周边连队的职工群众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香菇种植基地每年可带动四十四团4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
沙包包长出“幸福菇”,不毛地变为新“蓝海”。四十四团职工群众用智慧和双手,唤醒了沉睡的戈壁和茫茫的沙漠,让其焕发新的生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伟 刘美惠子 常丫丫 通讯员 奉正云 张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