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巴彦淖尔沙海寻绿

作者: 习腾飞 徐彤彤 李文卓    来源: 兵团日报    日期: 2023-12-12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人工林海一角(摄于9月17日)。国营新华林场三代人接续奋斗,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实现绿进沙退。记者 李文卓 摄

  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东,透过飞机舷窗向外看,奔腾的黄河如同一条黄丝带,蜿蜒穿过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灌溉着富饶的河套平原。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三分之一在巴彦淖尔市辖区,且流沙每年东侵5至7米,属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驯服这头“公牛”,关系到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对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先后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面积1490.87万亩;合理利用沙区资源,采用产业治沙新模式,通过引入企业,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让金色沙漠变为“绿色宝库”。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殷殷嘱托,牢记心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巴彦淖尔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兵团的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

  兵团处于沙漠边缘的团场有100多个,生态环境脆弱,防沙治沙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兵团把区域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兵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如何在沙里刨“金”,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一行走进巴彦淖尔,探寻金色沙漠变“绿色宝库”背后的故事。

  启示一:坚持系统观念,把系统治理和重点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巴彦淖尔市辖区的乌梁素海景区,微风阵阵,芦苇荡漾,成群结队的野生鸟类在这里翱翔嬉戏。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乌梁素海湿地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乌梁素海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逐渐退化。15年前,乌梁素海爆发了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下降至劣Ⅴ类,有黄河“自然之肾”之称的乌梁素海湿地一度成为“生态之患”。

  “乌梁素海的系统治理从2018年开始。”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乌梁素海的治理过程。

  巴彦淖尔市邀请专家“把脉”,为乌梁素海治理“系统开方”。“当时,市委确定了治理思路,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由单纯‘治湖泊’向系统‘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包巍指着景区入口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标语介绍道。

  科学规划,对症下药。在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市建设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生态园,阻止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在湖区周边,巴彦淖尔市一体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为减少城镇和工业园区的污染,巴彦淖尔市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管网建设,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为解决湖区深处芦苇滩内水质恶化风险较大的难题,当地在芦苇区开挖了180多公里长的网格水道,让湖水流动起来,降低水质恶化的风险。同时,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通过引灌黄河水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改善湖区水质。

  “我们还与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实施了湖底淤泥修复工程,大面积清除湖底淤泥。”包巍说,“通过一系列举措,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如今重现光彩。”

  目前,乌梁素海有鸟类约260种、鱼类20多种,每年有600多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湖区主要国控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下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效果逐步显现。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面积3677平方公里,其中77%被乌兰布和沙漠覆盖。在磴口县,曾经有一首民谚流传甚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

  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就开始和这片沙漠作斗争。历经70载,几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好转。

  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何文强介绍,近年来,该县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林则林、乔灌结合、封造结合的原则,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措施,大力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全力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截至目前,磴口县累计完成治沙210余万亩,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黄河输沙量由过去每年7000万吨减少到如今的370万吨,实现了“绿进沙退”的沧桑巨变。

  从巴彦淖尔市的防沙治沙经验不难看出,防沙治沙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组成一个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上世纪,兵团防沙治沙工作以改善垦区内部的生态环境为主,主要建设“条田林网配套”的网格式农田防护林,并在两大沙漠周边团场和边境一线团场大力营造防风沙基干林,在沙漠边缘初步形成绵延上百公里的防风沙基干林带。近年来,兵团防沙治沙工作以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为目标,向内外兼治的主动型大治沙格局转变。

  整体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兵团需要从系统和全局角度谋划,以整体性、多目标综合管理模式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加大沙产业开发、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沙地荒漠林、公益林保护工程,以沙漠边缘及绿洲、沙地、流域、山系等为防治单元,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

  启示二: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尊重自然规律和依靠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四时有序,万物有时。

  11月,河套地区紧抓植树造林的黄金期,在“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区内开展防风固沙、乔灌木造林等工作,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1月20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工作人员一边用打坑机挖树坑,一边栽树苗。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现在正是冬季造林的好时机。我们给树苗浇水后土壤表层会封冻,树根周边的水分不会蒸发,保证树木有足够的水分过冬。”

  从1960年建场至今,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新华林场总结出了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技术,防风、固沙、锁边的治理效果愈加明显,有效减轻了流沙对农田、村庄的危害,实现绿进沙退,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现在,林场内80多种野生动物与30多种植被和谐共生,樟子松、云杉等以前难以存活的树种也得以茁壮生长。

  新华林场还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加强防沙治沙新技术应用。今年6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专家工作站在林场挂牌,搭建起防沙治沙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当好‘绿色卫士’。”杜文化说,“努力把新华林场建成全国示范林场,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节水抗旱种苗资源。”

  在黄河“几”字弯头,矗立着一个宏伟的水利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作为巴彦淖尔市科学治沙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三盛公水利枢纽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米长的数字屏幕十分显眼。“屏幕显示的是渠道水位、流量等实时数据,我们通过快速、精准掌握用水情况,经过水量调度系统分析处理后,分水调度更加高效、准确。”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科科长姜杰向记者一行介绍。

  河套灌区灌排渠(沟)道总长约6.4万公里,水量调度工作尤为重要。黄河流域多泥沙,渠道测流存在泥沙多、坡降缓、变幅大等诸多难题,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组织技术团队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实现了灌区当日水情通报、数据交换和用水计划传达,增强了灌区科学调度管理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过去我们测水位,不是用皮尺,就是拿着放有浮子和标记刻度的浮筒测量。现在用雷达水位计测水位,可以精确到毫米。这些数据可在1.5秒内实现自动采集、汇总,每5分钟便向中心上传一次,为水量调度的及时、准确和透明提供支撑。”姜杰说。

  近年来,河套灌区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成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水位、闸位、视频监测以及渠道流量在线采集系统1700余处,自建101座通讯铁塔,建设无线水利专网,应用来需水预测、动态配水等各种模型,为灌区引、供、排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智慧翅膀”。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兵团应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以科技为先导,科学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开展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和连队绿化美化为主的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农田防护林网修复改造,坚定履行生态卫士职责;以林长制为抓手,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林草资源管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工作。

  同时,兵团应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奎屯河引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可克达拉市、双河市、胡杨河市供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兵地共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加强城镇供水水源、输水和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需求管理,调整优化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启示三:坚持“两山”理念,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乌兰布和沙区光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有效风时多、品位高、连续性好,年日照时数在3380小时以上,是全国内陆的光、风能丰富区之一。依托这一优势,磴口县大力推广“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成功引进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能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

  在磴口县“光伏+”沙漠生态治理技术实验基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沙漠中整齐排列,人在光伏板下可自如行走,脚下的沙地上是一块块用于固沙的草帘网格沙障,一丛丛梭梭在其间迎风摆动。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磴口三、四期光伏电站副站长安迪森介绍,“光伏+”沙漠生态治理技术实验基地占地300亩,项目将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综合产业”样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12年,磴口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实施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

  “多年来,我们多管齐下,形成了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力求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安迪森说,“项目均采取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

  除了发展光伏产业,磴口县还探索发展中草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让“沙患”变“沙利”,在沙海中蹚出一条“金路子”。

  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晾晒棚内,一根根粗壮的肉苁蓉晾晒在木架上,经过切片等初加工程序后将作为中药材销售到各大药厂。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从小在沙漠里摸爬滚打,说起治沙,他颇有心得:“沙漠里最适合种梭梭,它的根系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特别好。梭梭根部可以接种肉苁蓉,不影响梭梭生长,可以持续生长多年,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2007年起,该公司在沙漠中实现了肉苁蓉规模化种植。16年间,该公司的中药材有机认证基地逐渐扩大,茂密的梭梭林延展向远方,抵挡住了漫漫黄沙。“目前,我们拥有5000亩良种繁育区,用于肉苁蓉、甘草等良种培育和研究。”魏均说。

  立足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优势,磴口县在沙漠中种植梭梭林5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2万余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向着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迈进,20多家民营企业在这里从事肉苁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圣牧有机种植园区呈现一番怡人的景象。

  与梭梭林不同,这里高大的杨柳将流沙牢牢锁住,大型自走式喷灌机均匀地喷洒水雾,成片的苜蓿、燕麦草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圣牧沙漠生态有机草产业,是圣牧有机产业体系上游的一环。圣牧结合沙漠治理改造,引黄河水灌溉,用牛粪作肥料,在沙漠中植树、种草,为奶牛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有机饲草料,为有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几年来,我们扎根乌兰布和沙漠,战黄沙、植草场、兴牧场、产好奶,打造了‘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圣牧高科董事长邵根伙说,“我们在沙漠打造了22万亩有机草场和23座有机牧场,饲养着10万头有机奶牛,目前日产有机鲜奶1300余吨,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高品质有机牛奶。”

  磴口县的成功实践,是巴彦淖尔市坚持不懈治沙的缩影。目前,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已集聚了130多家企业,形成了有机牛奶生产加工、光伏发电、番茄加工、粮油加工、葡萄酒加工、中药材加工、全域旅游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巴彦淖尔市沙产业产值近2亿元。

  治沙产业化,是巴彦淖尔人从实践中开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巴彦淖尔市统筹谋划和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防风固沙,实现既增绿又增收、既治沙又治贫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兵团通过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助推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建成了一批大芸产业、沙棘产业、玫瑰产业等基地,有力促进了治沙与治穷同步开展。在两大沙漠边缘,兵团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已形成经济林基地12.87万公顷,沙区职工群众收入普遍增加,“保生态即是保收入”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沙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兵团应积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鼓励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推动校企、院企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发展沙产业中的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构建生态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集中推进重点领域攻关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实施,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沙产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2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