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住“流量”到深耕“留量”
——上半年兵团旅游市场一线观察
一师阿拉尔市的沙漠越野与胡杨探秘尽显大漠豪情,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烤鱼、烤全羊勾动味蕾,四师可克达拉市的薰衣草田氤氲浪漫,九师白杨市的红色研学让屯垦故事可感可触……今年以来,兵团积极推动“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催生出冰雪游、低空游、沙漠游、生态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项目。随着文旅产业触角持续延伸,“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建设被有效带动,助推兵团旅游市场热度不断攀升。1至6月,兵团累计接待游客1542.36万人次,同比增长7.25%;游客总花费76.25亿元,同比增长9.84%,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一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眼答卷。
业态升级,从观光打卡到沉浸式体验
盛夏时节,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如同紫色梦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漫步花丛记录美好,信步田畔尽享清香。
游客在可克达拉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拍照留念(资料图片)。今年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全面增强文旅发展活力,1至6月,累计接待游客364.0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8%;游客总花费15.53亿元,同比增长23.65%。杨俊钦 摄
“不用滤镜,随手一拍,就是火爆朋友圈的美景大片!来这里,不仅能赏花,还能去园区对面的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近距离观看白酒生产线,了解传统白酒生产工艺,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我留在这里多玩了好几天呢。”来自贵州的游客陈飞逸说。
这座占地2000余亩的产业园,早已不仅是单纯的赏花胜地。游客在这里,不仅能饱览紫色花海,还可以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手工制作专属的薰衣草精油,当夜幕降临,还可以听一场花田里的音乐会。如今,产业园内产业研发中心、生产中心、游客中心等功能设施配套完善,通过串联多个互动点,产业园成功实现了从“观光打卡”到“沉浸体验”的升级转型。
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同样绽放着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在这里,游客们漫步工业记忆展陈馆,细细端详记录创业艰辛的老照片、斑驳零件和饱含年代感的生活用具,仿佛能触摸到第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火热岁月。
游客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体验舞红绸(资料图片)。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依托原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工业遗产,完整保留了12处兵团级历史建筑,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创业时期的生产场景,让游客可以全景式、沉浸式感受兵团精神、体验兵团文化。刘伊诺 彭新 摄
“游客来石河子市,可以先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解兵团历史,然后再到这里来沉浸式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石河子旅游协会会长、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负责人赵欣说,今年上半年,园区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记者采访发现,与往年相比,走进兵团的游客脚步明显放缓,旅游重心从以往走马观花赏风景,转向深度沉浸式在地文化体验:美食餐厅里,游客围桌而坐,品尝大盘鸡、抓饭等地道美食风味,席间,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明快悠扬,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旅游景区中,体验活动精彩纷呈——有的换上老式军装唱红歌,有的随非遗传承人学剪纸、刺绣,还有的在军垦故事会上聆听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特色民宿内,游客清晨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乐趣,傍晚则围坐在星空下话家常,感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这种转变,缘于兵团旅游供给侧的持续升级。”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各师市不断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品,让游客在慢下来的旅程中,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也能品味生活的诗意。从“流量”到“留量”、从“人气”到“财气”的有效转化,为兵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IP破圈,文旅融合解锁旅游新场景
在昆仑山脚下,品尝一杯浓郁地道的奶茶;在青格达湖上,体验高塔蹦极的刺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穿越胡杨林,感受大漠日落雄壮之美……记者走访各师市时发现,随着文、旅、体、商、农的深度融合,一批批独具特色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呈现,驱动兵团文旅产业不断释放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兵团文旅系统深入挖掘整合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出新出彩,文旅产业呈现总量不断扩大、层次逐步提升、市场持续繁荣的良好态势。
马蹄声碎,鼓角铮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诗场景在金戈铁马中重现;极限杂技、猴戏鹦鹉妙趣横生;篝火晚会与非遗喷火绝技轮番登场……今年,十二师三坪农场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引进了新疆第一台实景影视马战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单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次。
“非遗展演与历史场景还原让游客感受丝路文化,全龄段游乐设施则拉长了消费链条,为游客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旅程。”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运营负责人徐冬雨介绍道。
非遗集市、音乐节、露营文化等新消费模式在十二师竞相涌现,成为撬动旅游消费的“流量密码”。今年上半年,十二师接待游客578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5.58亿元。
始于流量,不止流量。随着兵团旅游业发展和消费升级,各师市不断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项目,提升消费品质,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新鲜和惊喜。
今年,十三师红星二场的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因“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之名刷屏网络。
作为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地窝子遗址,这里开发了翻地、打土块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搭配文创印章、定制酒等衍生产品,让红色教育可感可触。
“带孩子体验过许多研学活动,在这里的触动是最深刻的。”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上官王柱的感慨,道出了兵团红色文旅的独特魅力。
从“看风景”到“入场景”,旅游风向转变的背后,是兵团对“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践行。紧抓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机遇,各师市纷纷推出特色项目:七师胡杨河市以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旅游基地景区为依托,推出沉浸式研学与特色实践活动,上半年累计接待研学师生4000余人次;八师石河子市以“初见天山,遇见兵团”为主题,打造系列文旅活动场景,共引客34.2万人次;十二师举办“蛇舞新春”国潮灯会等活动,带动文旅及相关产业实现综合收入4314.8万元。
山还是那座山,沙还是那片沙,但旅游热点则由“风景”变化为“场景”。兵团文旅的每一处场景,都在讲述一个个新的故事。这些兼具个性化、文化味的新供给,正持续激发消费活力,让兵团成为游客心目中愈发鲜活的旅行目的地。
服务升温,全链条保障擦亮“金字招牌”
7月23日清晨,晨光漫过北屯市向阳湖水面,百余艘卡亚克舟列阵待发。随着开赛信号划破晨雾,2025年中国舟钓(路亚)公开赛新疆北屯站启幕。这场赛事的高热度背后,是十师北屯市全链条的服务保障。
作为国内最大的卡亚克舟钓基地,向阳湖以密集的冷水鱼资源闻名。“45厘米以上的河鲈随手就能钓上,大狗鱼更是频繁咬饵,这手感绝了!”重庆钓友刘先生难掩兴奋地说。而由赛事接驳车、钓具补给站、24小时医疗点、渔文化主题酒店等构成的服务网络,让游客们得以专注地享受垂钓之乐。
一名参赛选手捞起刚刚钓到的狗鱼(资料图片)。7月23日至24日,2025年中国舟钓(路亚)公开赛新疆北屯站在向阳湖国际钓鱼运动基地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位垂钓爱好者参加比赛。近年来,十师北屯市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将“赛事”转变为文旅经济发展的新赛道。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张文成 摄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锚定“以赛促旅、以旅兴城”,持续加码文旅投入:拓宽周边道路、增设生态停车场、配套餐饮街区、组建专业赛事团队……全链条的服务,让向阳湖从一流钓场升级为串联赛事经济与休闲旅游的标杆地。
这样的服务升级,正在兵团各师市次第铺展。
四师可克达拉市聚焦景区提质,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培育“观光+餐饮+娱乐+购物”的融合业态,形成一站式消费热点。
六师五家渠市借助新疆和兵团全民足球超级联赛契机,深耕夜间经济,打造美食街区与特色线路。为让游客“玩得开心又放心”,市场监管部门驻点巡查,推动酒店签订“价格零涨幅”承诺书;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制定交通疏导方案,在赛场周边增设4个便民服务站,精准对接观赛观众的需求。
十四师一牧场在北京市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军垦文化和壮美的昆仑山自然风光资源,全力推进文旅产业升级,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其中,军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亿余元,涵盖游客集散中心、团史馆、红色军垦文化主题公园、蓝湖生态园景区、昆仑山大峡谷景区等,极大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
随着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兵团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兵团谋划总投资78.47亿元的500万元以上旅游产业新建、续建项目133个。截至6月底,38个续建项目与33个新建项目已相继开工,一批停车场、旅游厕所、景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加速落地。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提升,从单一服务到全链条保障,兵团正以“一盘棋”思维打造“开心、称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让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全媒体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