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季,山河锦绣、沃野千里。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兵团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指明了前行方向。
一年来,兵团持续加快推进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立足兵团集红色文化、屯垦文化、边疆文化和中原文化于一体的优势,积极发挥兵团在文化润疆中的特殊作用,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以红色文化铸魂
6月7日,位于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已在门口等候的兵团数据局党员干部和观众一起入馆参观。
馆内人潮涌动,却格外有序。观众怀着崇敬之情,凝神参观、专注听讲,接受兵团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记录着兵团先辈的峥嵘岁月。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师石河子市,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博物馆一层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他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70年前,怀着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兵团人扎根新疆,在戈壁滩上开良田、建新城,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
70年来,兵团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广袤的新疆大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城市和村镇星罗棋布,道路四通八达。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兵团建立和改革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最具兵团特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唯有精神能比阔苍穹。当历史像幻灯片,一幕幕在眼前展现,总能让人泪湿双眼、内心震撼。从兵团历史中激发精神动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必将昂扬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让文物史料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教师”,兵团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边境哨所等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就近就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感受兵团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努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优秀传统文化润心
锣鼓声声,演喜怒哀乐;水袖起落,唱悲欢离合。6月10日,六师一〇二团文化中心广场人头攒动,豫剧《程婴救孤》在这里精彩上演。
“豫剧《程婴救孤》对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进行新的萃取,将原来的主题由复仇改为讴歌人性的光辉和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民族精神,更具感染力。”兵团豫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肖帅介绍说,《程婴救孤》作为一部历史剧,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财富,同时赋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让青年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一腔一韵令人拍案叫绝,一招一式尽展戏曲魅力。台上演员专业的表演、扎实细腻的演唱功底,将戏曲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台下戏迷有的伸长脖子、瞪大双眼观看演出,随着台上角色悲欢离合的转变,自然而然融入传统戏曲的精彩片段中。
戏韵流芳传千古,文脉悠悠共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兵团广大职工群众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兵团通过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精品创作生产、鼓励戏曲下基层演出、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举措,促进戏曲在兵团传承发展,让传统戏曲在兵团焕发新活力。
今年,兵团猛进秦剧团携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先后赴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十三师新星市、四师可克达拉市演出,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由兵团杂技团创作的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热烈欢迎,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兵团坚持以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强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节点,兵团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深入宣传普及非遗知识;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目前,兵团各中小学校相继组建了书法社、剪纸社、武术社、戏曲社等传统文化类特色社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担负文化新使命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兵团逐步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屯垦戍边历史、兵团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以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为抓手,完善激励引导机制,调动兵团内外作家、艺术家积极性、创造性,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精品。
近期,九师一六四团七连职工杨新平在自己的工作室创作《兵团辉煌70年——军垦赞歌》现代套彩烙画作品。
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探索,杨新平用套彩烙画记录和展示了兵团故事、九师白杨市故事,他创作的以《凯歌进新疆》《地窝子的春天》《团场记忆》等为代表的400余幅反映兵团故事的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已成民间文艺的一个符号,让中国千年的烙画民间技艺再现荣光,被列入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心用情创作了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和兵团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纪实文学作品集《戍边人》等聚焦兵团历史、讲述兵团故事;秦剧《西域汉关》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疆民族团结新故事,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由兵团杂技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完美融合了歌舞、戏曲、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带给观众震撼视觉的杂技表演。
通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一首首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一幅幅涤荡心灵的精美画卷,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深深镌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烙印在维稳戍边、兵地融合、民族团结的铿锵足音中,成为滋养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清泉和沃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站在伟大征程的新起点上,兵团将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兵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