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陋地窝子到建起广厦千万间——
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托起职工群众“安居梦”
进电梯、按下楼层键,只要10多秒就到了家门口。“现在多买点菜啥的一点也不怕,有电梯上下楼真方便!”10月7日,说起自家的住房,82岁的十三师红星二场退休职工孔祥修语气中满是骄傲。
住房,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从地窝子到干打垒,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楼上楼下、电梯高层……在兵团职工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进程中,住房的变迁可谓最直观,也让大家感受最为深刻。
“进疆60多年,我们一家人住过地窝子,也住过土坯房,如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这日子就像掉进了蜜罐里。”孔祥修感慨道。
兵团大部分团场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沙漠边缘、边境一线,地窝子是老一辈兵团人最早的家。在红星二场,至今还留存着兵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
“住地窝子最怕下雨,一下雨就得拿盆子往外泼水。遇到刮风天气,屋顶上的尘土簌簌地往下掉,早晨起床,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对以前的艰辛生活,孔祥修记忆犹新。
随着兵团发展壮大,职工群众的住房条件也随之改善,团场相继建起了土坯房、砖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楼房也逐渐多了起来。2002年,孔祥修一家人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楼房,附近还建有商业街、学校和医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加快推动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新发展格局,一座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风格各异的花园小区“遍地开花”,满足了职工群众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2021年,孔祥修和老伴儿告别居住近20年的老房子,搬进了高层电梯房。“现在的房子宽敞又明亮,上下楼乘电梯真方便,我平时和邻居们相约在小区里遛遛弯、练练书法,心情特别好!”说起现在的新居,孔祥修特别满足。
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兵团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住有所居”到“安居”“优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为了让更多职工群众住有宜居,近年来,兵团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兵团建设保障性住房2.02万套,改造棚户区13.74万户、连队危旧房3.67万户,职工群众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9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兵团预计投入资金69.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441个,将惠及居民14.8万户。
为切实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兵团还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仅2024年,兵团就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1.3万套,使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砥砺奋进70年,崛起广厦千万间。如今,兵团职工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