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5日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是“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多年来,兵团以创新破题、以精准立心、以协作聚力,积极探索多元化“慈善+”模式,搭建起“需求—资源”双向精准对接体系:通过“线上募捐+线下义卖”多元模式拓宽募款渠道,为慈善服务注入资金活水;逐步构建起覆盖14个师市的二级慈善网络,筑牢服务职工群众的基层根基;开展“慈善榜样评选”“社区公益宣讲”等活动,让慈善文化浸润人心。
四师可克达拉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在街头发放宣传册,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资料图片)。 四师可克达拉市慈善总会 提供
近两年,兵团累计筹集善款1540万元,落地实施慈善项目23个,惠及职工群众超10万人次,为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公益动能。
项目化运作,实现慈善救助“精准滴灌”
8月29日清晨,在喀什地区启聆康复中心,来自三师五十一团的4岁幼儿安塞尔·买买提艾力攥着妈妈的手,小步子迈得格外轻快。“安塞尔早!”听到老师熟悉的招呼声,孩子立刻回头招手回应。
谁能想到,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曾因重度听障被困在无声世界里。在兵团“重获新‘声’”听障患者救助公益项目的精准帮扶下,安塞尔·买买提艾力重获清晰听觉,感受到了声音的温度。
“检查费、住院费、手术费,一分钱都没让我们掏!”安塞尔·买买提艾力的妈妈塞尼故·木沙艾力言语里满是感激,“不光帮我们联系医院,从术前听力评估、全身检查,到术后护理指导,全程都有专人操心,目前孩子恢复得很好。”
这份让职工群众“零负担”的救助,正是兵团慈善“项目化运作”的生动写照。今年初,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兵团慈善总会、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兵团医院、兵团日报社联合发起“重获新‘声’”公益项目,专门为兵团辖区符合条件的听障患者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该项目首批计划资助50例患者,投入公益补助资金不低于225万元。
兵团医院医护人员为人工耳蜗术后儿童进行复查(资料图片)。今年初,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兵团慈善总会、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兵团日报社等机构和单位携手,共同发起“重获新‘声’”大型公益活动,为符合条件的听障患者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陈琼 摄
“公益帮扶项目化让救助更精准、更高效。”兵团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邸远志介绍,目前医院已为7名听障患者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接下来,我们会联合各师市加大筛查力度、优化手术流程,让更多像安塞尔·买买提艾力这样的孩子早日重获新‘声’。”
把慈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善款都发挥最大效能,是兵团推进慈善项目化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兵团以项目为载体,将慈善资源精准覆盖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助困、赈灾等民生领域,既通过多元渠道汇聚社会爱心,又紧扣职工群众需求深耕服务,不断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今年7月启动的“情暖兵团·守护光明”公益项目,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兵团慈善总会、乌鲁木齐市爱尔眼科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计划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3年内为1万名50周岁以上兵团职工群众提供白内障、胬肉眼病治疗补贴。截至目前,该项目团队已在八师石河子市、十一师、六师五家渠市开展多场公益筛查义诊活动,为5000余名职工群众送上了“看得见的温暖”。
8月8日,“情暖兵团·守护光明”公益项目医疗服务队在十一师开展眼疾筛查活动。图为医疗服务队队员为老人做眼部检查。陈琼 摄
“我们不断健全慈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以需引供慈善格局,搭建兵团师市与对口援建省市的慈善对接机制,最大限度争取全国性社会组织、援疆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的支持,重点谋划一批关爱职工群众、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等民生保障项目,推动慈善事业步入可持续健康发展快车道。”兵团慈善总会会长令勇说。
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兵团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集款物价值超9000万元,善款规模与使用效率实现双提升。
“输血”“造血”相结合,助力走好共富路
“多亏慈善力量的帮助,我们的苹果不仅有了销路,还卖上了好价钱!”提起去年卖苹果的事,十四师二二五团五连职工李文红满是感激。
2024年,兵团慈善总会联合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益,依托两大平台流量优势与公益渠道,创新推出“苹果助农”专项计划,帮助十四师二二五团将60吨苹果顺利销往全国各地,带动职工群众增收20余万元。
为用活慈善杠杆助力乡村振兴,兵团慈善总会积极推进慈善项目从短期“输血式”帮扶向长期“造血式”助困转变。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兵团慈善“造血式”助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兵团慈善总会通过专项资金“精准滴灌”、优质资源牵线搭桥,为团场特色产业“搭梯子”“拓路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兵团慈善总会统筹121万元专项资金,为一师阿拉尔市肉鸽冷链保鲜项目补上“运输短板”,破解“好肉卖不出好价”难题;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林下生态鸡养殖项目拓宽“生态路径”,指导职工群众在枣林间散养鸡群,实现“林下养禽、禽粪肥林”的良性循环,支持1200余名职工从“旁观者”变身“产业链合伙人”,端上了稳定增收的“饭碗”。
“慈善帮扶不能只停留在‘送钱送物’上,更要帮助群众掌握‘赚钱的本事’。”令勇说。
慈善事业是一项播撒温暖、洋溢爱心的光彩事业、幸福事业,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兵团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帮助更多困难群众走上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道路。比如,针对八师石河子市部分团场农家乐“菜品无特色、服务没章法、游客留不住”的发展瓶颈,兵团慈善总会联合八师石河子市烹饪协会共同开展专项厨师技能培训,今年计划培育70名“懂特色、会服务”的专业人才。
此外,兵团还不断延伸慈善帮扶触角,让慈善之光温暖到每一位困难群众:实施“点亮兵团路·温暖戍边人”乡村照明工程,在八师石河子市、四师可克达拉市完成1387处路灯基座建设;在“警爱延续”行动中,因公牺牲民警家庭的每笔帮扶金中,都会附上手写的慰问信,传递“英雄不被忘记”的社会敬意;在“阳光伴我行”项目实施中捐赠的77辆儿童轮椅,每辆都会根据孩子的身高、体重做好调整……一项项精准化、暖心化的专项帮扶举措,织密了民生保障网,托起了群众幸福梦。
服务场景不断“上新”,让慈善暖意直达民心
8月31日中午,在十四师二二五团一连“老人之家”,买赛地·吐送把热气腾腾的抓饭一碗碗端到老人们的面前。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小小的“老人之家”里已持续了近7年。2018年11月,买赛地·吐送牵头在连队成立了“老人之家”,和家人一起义务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们为老人做饭、洗衣、晒被,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如今,“老人之家”已经成为连队各族老人共度晚年的幸福之家。
买赛地·吐送的善举像一束光,照亮了基层慈善的角落。2024年10月,兵团慈善总会与二二五团联系,双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资金捐赠协议,每月为“老人之家”注入5000元资金,用于采购食材、添置被褥、维修设施。
“以前总担心冬天煤不够烧、夏天菜价贵,现在有了慈善资金的支持,我心里踏实多了!”买赛地·吐送说。今年8月,兵团慈善总会还启动公开募捐活动,计划汇聚更多社会爱心,通过“老人之家”帮助连队周边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让基层慈善服务真正“扎下根、开出花”。
近年来,兵团慈善事业在服务场景的“新”与“实”上持续发力,让慈善服务既能“触网”提速,也能“落地”便民。
在数字化浪潮中,兵团慈善总会主动拥抱“互联网+公益”,开通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平台官方线上募捐通道。在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地震救援行动中,兵团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募捐工作,累计为藏区受灾群众筹集善款30余万元。这次募捐活动的成功实施,不仅印证了线上募捐“快、广、透”的优势,更为后续公益项目的标准化、数字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兵团还着力打造“看得见、用得上”的新型实用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各师市团场,慈善超市成了职工群众的“暖心驿站”,困难家庭凭救助卡可免费领取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慈善助老超市专门针对老年人需求,上架低糖食品、防滑拖鞋、便捷助行器等适老化商品,还提供免费测量血压、代交水电费等服务;在社区爱心互助驿站里,居民可以捐赠闲置的衣物、书籍,也能免费领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闲置变爱心”的氛围越来越浓。
“我们将聚焦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拓展慈善服务新领域。”令勇表示,未来,兵团慈善总会将持续发挥慈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把暖心事、实在事做到群众的急需处,让每一份善意都结出民生幸福的果实。(全媒体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