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做足准备待丰收
9月1日,在三师五十一团二十二连一片食葵地旁,种植户何鹏生望着即将进入成熟关键期的食葵,心里既充满期待,又有几分紧张。这是他首次尝试种植食葵,眼下最要紧的事,便是做好秋季病虫害防控,全力保住这一季的收成。
何鹏生此前复播都是种植玉米,今年听说食葵市场行情向好,便决定试着改种食葵。虽说前期跟着农业技术员学了不少种植技巧,但到了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期,他依旧不敢有丝毫松懈:“现在是向日葵的开花期,黄萎病、葵螟、蓟马这些病虫害最容易找上门,我必须提前把准备工作做足。”
8月底,何鹏生两次专程前往团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进行咨询。农业技术员依据他的向日葵实际生长情况,详细列出了秋季易高发的主要病虫害清单。针对病虫害防控问题,农业技术员逐一提供了具体的防控建议。何鹏生将这些内容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平日里还会时常翻阅,以便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何鹏生每天都会到田里仔细巡查,他常常蹲在植株旁逐一查看花盘花瓣是否有被啃咬的痕迹。遇到自己拿不准的情况,就立刻拍照发给农业技术员请教。
就在前几天,何鹏生发现部分叶片出现黄色斑点,赶紧联系农业技术员,得知这是黄萎病后,他立即使用无人机开展飞防工作。此前,他购置了适配无人机雾化喷洒的低毒高效杀虫剂与杀菌剂,并多次仔细检查无人机的雾化喷头是否通顺、药箱密封是否严实,以确保喷洒时药液能形成细密的雾滴,均匀覆盖每一株食葵。
随着向日葵生长进入关键阶段,何鹏生的巡查频率更高了。有时候在田里遇到其他种植户,大家还会凑在一起交流田里的情况。
“虽然是第一年种食葵,但有农业技术员的专业指导,还有邻里们的热心帮忙,我心里踏实多了。”何鹏生望着田间渐渐泛黄的向日葵花盘,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只要把病虫害防控工作做好,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农技员:因地制宜保产量
“秋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是我们农技员的重要职责。”9月1日,五师八十一团特聘农技员李文说。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小麦、棉花、玉米及各类果树先后进入成熟或收获期,此时既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病虫害准备越冬的重要时期,若防治不及时,不仅会影响当年作物产量与品质,还会增加次年病虫害防控压力。
“秋季病虫害防治需紧扣‘压低越冬基数、守护后期产量、预防冻害诱病’三大目标,坚持‘农业防治打基础、物理生物优先用、化学防治精准施’的原则。种植户无需追求‘全杀灭’,重点是减少土壤、作物残体、枝干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同时避免盲目用药导致抗药性或农产品残留,为来年农业生产扫清障碍。”李文介绍道。
李文建议,种植户可以按以下步骤操作:棉花田需重点防“铃期虫害+烂铃病”,棉花秋季进入吐絮收获期,棉铃虫、红铃虫等害虫会蛀蚀棉铃,铃疫病、炭疽病则易引发烂铃,直接影响棉花品质;玉米地要注意别让“穗期虫害+茎基腐病”毁产量,玉米灌浆到成熟期,玉米螟会蛀入果穗,茎基腐病则可能导致植株倒伏;果园里需守护枝干防“腐烂病+越冬虫”,苹果、梨、葡萄等果树秋季采收后,易发腐烂病,叶螨、蚜虫会躲进枝干越冬,还可能因冻害加重病害;秋播小麦需要播前预防“土传病+地下虫”,小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若不提前预防,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和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会影响出苗。
“秋季病虫害防治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收尾关键仗,职工群众只要结合自家作物实际情况科学操作,就能有效压低病虫害越冬基数,既保住当年收成,也为明年丰产打下好基础。”李文说。
师市:多措并举筑防线
在十师北屯市广袤的田野上,丰收的序曲正悄然奏响。当前,作为该师市重要作物的食葵,收获工作已进入尾声,采收进度已达80%,葫芦瓜、南瓜、玉米等作物也即将迎来采收。为确保颗粒归仓,十师北屯市多措并举筑牢保障防线。
今年以来,十师北屯市农业农村局与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开展全方位农业技术服务,着力提升职工种植管理水平,夯实丰收基础。一批扎根基层的青年技术人员,成为该师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农艺师任星星是其中的一员。
任星星自2016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十师北屯市农技推广工作,深耕植物保护、检疫和农药管理等领域。今年,他创新植物检疫方法,结合职工需求定制技术培训计划,将实用知识送到团场、地头。当下是秋季作物管理关键期,他与同事引导职工做好后期管理,推进葫芦瓜除草清杂,为机械化采收铺路,农机检修等配套服务也在各团场同步推进。
今年,十师北屯市122万亩耕地迎来产量与价格双提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该师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组织11场田间管理现场会、近40次专家基层服务,有效控制了棉铃虫、蓟马、白粉病等病虫害的蔓延。针对往年困扰职工的锈斑病等问题,师市农业农村局主动联系专家溯源治理,从根本上减少了病害发生。
从技术支持到人才培育,从作物管理到品种规划,十师北屯市以全方位、多层次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既为当下丰收夯实基础,也为师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陈明珠 雷蕾 通讯员 张智)